盗汗的中医治疗

21世纪药店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证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征。中医认为,盗汗多为肾阴虚所致。那么,盗汗的病因病机是什么?中医又是如何辨证调理的呢?



病因病机

盗汗的病人,有的一入睡即盗汗出,有的入睡至半夜后盗汗出,有的刚闭上眼睛一会儿即盗汗出。出的汗量,相差很大。


中医认为,虚则阳盛,虚热内生,阴气空虚,睡则卫气乘虚陷入阴中,表无护卫,肌表不密,荣中之火独旺于外,蒸热,迫津外泄则汗。醒则气固于表,玄府密闭而汗止。


轻重分型

根据盗汗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3种。

轻型盗汗

轻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在入睡已深,或在清晨5时许或在醒觉前1~2小时时汗液易出,汗出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一般不伴有不舒适的感觉。


中型盗汗

中型盗汗的病人,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则可使衣服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病人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


重型盗汗

重型盗汗的病人,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夜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将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更换衣服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证病人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病人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也表现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轻型与中型盗汗,对身体损伤不会太大,但重型盗汗病人,时间久了常会使病情恶化,向“脱症”发展,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中医辨证调理

中医的汗证较为常见的有自汗与盗汗。其中时有汗出,动则益甚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为盗汗。对于自汗的中医辨证调理,分为3种证型:营卫不和、肺脾不足及热滞于内

营卫不和

常常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常见于表虚之人而冒风受寒,或经常失眠者,遇情绪波动则汗出加重。脉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可选用调和汤,水煎服。或口服建中丸、玉屏风。

肺脾不足

汗出恶风,平素易感冒,面白,疲乏,气短,活动后汗出较甚。舌质淡,脉细弱。针对此证,相应宜补益脾肺,益气固表,可以选用补益固表汤,水煎服。或口服参茯丸、参蛤丸。

热滞于内

常表现为蒸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颧热,烦躁不安,或兼有发热,肢节疼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治宜清泄内热,可选用清化汤,水煎服。或口服热炎宁、败毒丸。


盗汗的临床辨证分型多分为:心血不足及阴虚火旺二型。

心血不足

常表现为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治宜补血养心敛汗,可选用养心汤,水煎服。或口服安神丸、归脾丸。

阴虚火旺

往往出现潮热盗汗,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可选用滋阴汤,水煎服。或口服知柏丸、珍珠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