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失眠的诊治

医药汇通
点击上方“医药汇通”查看更多


如何定义失眠

通常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者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常间的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失眠的分类

1、根据病程
     & 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
     & 亚急性失眠(病程>=1个月,<6个月)
     & 慢性失眠 (病程>=6个月)
2、按病因
     (1)原发性失眠:诊断缺乏特异性,为排除性诊断
     a. 心理生理性失眠:最为常见,过度关注自身的睡眠问题所致。
     b. 特发性失眠:仅见于儿童,隐匿发病,症状持续存在。
     c. 主观性失眠:主观存在严重的失眠体验,无与之相对应的日间功能损害。
     (2)继发性失眠
      a. 躯体疾病:肺病、疼痛、心衰
      b. 精神障碍:焦虑、抑郁
      c. 使用药物或物质:酒精、咖啡因、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
     d. 其他睡眠障碍:睡眠呼吸暂停、不安腿综合症。


失眠临床评估

1、病史采集 
睡眠史、用药史、体格检查、精神心理状态评估
2、量表评估
Epworth思睡量表(ESS)、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3、客观检查
多导睡眠图(PSG)、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体动记录仪


ICSD-3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

当下列4项标准都满足,就可确诊失眠

& 患者报告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过早觉醒
& 尽管有充足的机会和适当的睡眠环境,仍发生睡眠困难
& 患者报告因睡眠困难引起日间功能受损
& 睡眠-觉醒困难不能用其他睡眠障碍来更好的解释

1、长期失眠睡眠障碍和相关的日间功能障碍已经存在3个月或以上且每周至少出现3晚
& 如下患者可诊断为长期失眠:患者报告在数年中反复出现持续数周的失眠,即使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可能不足3个月。
2、短期失眠睡眠障碍和相关的日间功能障碍每周至少出现3晚,但病程未超过3个月
3、其他失眠:虽然主诉有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但不满足短期失眠或长期失眠所有诊断标准的患者。

失眠的鉴别诊断

1、短时睡眠
2、昼夜节律障碍
& 睡眠-觉醒时相滞后障碍
& 睡眠-觉醒时相提前障碍
3、长期睡眠限制
4、干扰睡眠的环境

失眠的治疗原则

1、改善睡眠质量
2、增加有效睡眠时间
3、消除由睡眠带来的日间功能损害

失眠的治疗内容

1、睡眠卫生教育

(1)睡眠的时间,只要感到休息好就够了(成人7-8小时),然后起床
(2)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尤其是早晨规律的苏醒时间
(3)尝试不要强制睡眠
(4)午餐后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5)避免在睡眠时间饮酒(如下午晚些时候和傍晚)
(6)避免吸烟或其他的尼古丁摄入,特别是傍晚
(7)根据需要调整卧室环境以减少刺激(如减少外界光线、关闭电视或者收音机)
(8)避免在睡前长期使用发光屏(电脑、手机)
(9)睡前消除担忧或者担心
(10)有规律的锻炼至少20分钟,最好在睡前4-5小时以前
(11)避免日间小睡,特别是超过20-30分钟或者在日间较晚的时候小睡

2、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
(1)苯二氮卓类受体激动剂:传统的苯二氮卓药物;新型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2)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而通;阿戈美拉汀
(3)抗抑郁药物:SSRls;SNRls;其他抗抑郁药物:米氮平

3、非药物治疗

治疗失眠的非处方药物:草药制品、激素类和酒精性饮料已被失眠患者用作帮助睡眠。
(1)草药制品:甘菊、卡法根、乌灵等,不推荐患者自行选择中药治疗失眠
(2)褪黑素:保健品(如脑白金),没有明确的治疗作用,也不能代替药物
(3)酒精:不能用于治疗失眠

药物治疗需要注意的事项

1、妊娠:如果在妊娠早期使用镇静催眠药,可能增加胎儿畸形风险
2、饮酒:镇静催眠药不应与酒精合用导致药物蓄积和过度镇静
3、肺病或睡眠呼吸暂停:可使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
4、夜间决策者:对于夜间可能要进行重要决定的患者(如待命的临床医生或负责照看年幼儿童的单身父母),不应该使用镇静催眠药,因为这类药物可导致过度镇静并影响决策制定
5、老年人: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特别是75岁以上者。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

1、松弛疗法
2、刺激控制疗法
3、睡眠限制疗法
4、认知行为疗法(CBT-I)
5、其他:正念冥想和运动训练

总结

1、所有失眠患者,都应接受对可能诱发或加重失眠的任何躯体疾病、精神疾病、物质滥用或睡眠障碍的治疗,也应接受睡眠卫生和刺激控制
2、对持续失眠严重到需要干预措施的患者,建议将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作为初始治疗
3、对于尽管接受了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但失眠仍持续严重到需要干预措施的患者,建议在CBT-I的基础上加药物治疗,而不是改为仅使用药物的策略
4、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入睡困难型失眠患者,建议使用短效药物,而不是长效药物
5、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睡眠持续型失眠患者,建议使用长效药物,而不是短效药物
6、进行行为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行为治疗应该持续6-8周。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继续行为治疗的同时药物可逐渐减量
7、仅进行长期药物治疗不是失眠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


注:原创人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医药汇通》。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磁共振学组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影像学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卫生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专业照料学会第一届认知障碍(痴呆)专业照料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会员。担任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常务编委、中华神经医学杂志编委和中华神经科杂志、医学研究生学报、医学研究杂志等杂志的审稿专家。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阿尔茨海默病研究所兼任教授,北京理工大学、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和深圳龙岗医院兼职教授。
   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从事神经内科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28年,具有扎实的神经内科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2000年10月经国家教委选派,赴法国里尔大学地区医疗中心Roger Salengro 医院神经病学系与记忆中心深造,师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研究领域国际著名专家 Florence Pasquier 教授(该教授是AD国际诊断标准NINCDS-ADRDA 2007版、2010版、2014版及VASCOG 2014版作者之一)。同期受大使馆委托担任里尔大区留法学者学生联合会主席。2001年留学归国后获得北京市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资助,继续开展轻度认知障碍的多模态磁共振和临床研究工作。2005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董奇教授、认知神经科学专家罗跃嘉教授和神经影像数据处理专家臧玉峰教授,研究基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方法的脑与认知的相互关系,博士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Neuroscience Letters》杂志,被作为当期焦点论文,配以专家述评。
    2008年起主要从事AD临床诊疗和认知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工作,是贾建平教授认知团队的技术骨干。国内较早将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方法应用于轻度认知障碍疾病早期评价,证实在轻度认知障碍早期即可出现脑结构和功能改变。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神经影像权威期刊 NeuroImage(2011),引起国内外同行关注,该篇论文单篇被引54次。迄今,共发表专业论文7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2分,文章被引次数206次。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脑神经-基础与临床》专著1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指导研究生多次在国际会议作大会发言,其中一名获得第十三届亚太地区神经病学年会(2012年)青年科学家激励奖。

扫描下方二维码,和我们一起传播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