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药品回收缺乏渠道 相关政策需配套

OTC医药圈

如今,人类正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环境污染问题——药品环境污染。


据了解,目前,可以无处不在的药品污染物已在饮用水、地下水、城市废弃物的渗滤液中被检测出来。科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暴露于低浓度的多种药物化合物之中,植物、动物、自然分布的细菌以及人类的健康可能都会受到影响。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目前药品污染主要是以抗生素为主,过期药品回收处理机构严重缺乏,是导致药品污染日益严重的重要因素,虽然个别地方政策对回收体系已有涉及,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抗生素为药品主要污染


当前,不少科学家们发现,在环境中有不少残留药品的“足迹”,如地下水中发现了能改变自然细菌种群的抗生素;在填埋处理的城市废弃物的渗滤液中发现了非处方药和处方药;甚至环境中残留的抗抑郁药、糖尿病药物以及其他精神类或激素类药物,已影响到鱼类和鸟类的行为及生殖系统。而被检测出的药品环境污染又主要体现在水环境的抗生素污染方面,据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最新研究报告称,中国大陆2013年抗生素用量惊人,一年使用16.2万吨,约占全球用量的一半,其中52%为兽用,48%为人用,超过5万吨抗生素被排放进入水土环境中。


通过检测显示,水中抗生素的三大来源主要是人体、动物和水产养殖业以及制药企业的工业废水和医院的医疗废水。被排放到环境中的药品可能会进入饮用水系统,在蔬菜和鱼体中蓄积,影响环境和人类健康。专家表示,在环境中残留的药品中,抗生素类药物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影响更为严重。由于细菌耐药性的提高,抗生素的排放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人和牲畜抗生素使用量的增加导致了抗生素的效果越来越差,因为细菌也逐渐进化得以耐受被频繁使用的抗生素,而排放到环境中的抗生素同样也会助长这种问题。“对于公共卫生而言,尤其需要关注日益严重的抗药性病原体问题。有研究显示,如果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到2050年,耐药性问题将可能导致全球每年1000万人过早死亡。”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项目负责人姜超向记者介绍说。


过期药品回收缺乏渠道


有研究指出,药品环境污染包括3个主要来源:药品经人体和动物体排泄进入环境、不合理的药品废弃方式导致药品活性成分进入环境、药品生产企业排放到环境中的药物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3个来源中,不合理的药品废弃方式导致药品活性成分进入环境也需引起重视,这当中有一个易被忽视但十分重要的因素——家庭过期药品缺乏专业的回收处理机构。


各大连锁药店和三甲医院等均未开设相关药品处理点,被询问的相关工作人员也无奈地说,过期药只能像一般生活垃圾一样扔掉。药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药店过期药品也仅是拆开包装,捣碎销毁后像一般垃圾一样扔掉,不做任何特殊处理。


实际上,过期药品对于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小觑。据了解,过期药品早已被列入“国家危险废物目录”当中,如果被随意丢弃或是被当做普通垃圾进行填埋等处理,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污染程度甚至不亚于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过期药品分解、蒸发后散发的有害气体极易对空气环境造成污染,有些激素类药物的挥发甚至会对人体的呼吸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


除此之外,被随意填埋的过期药品在分解、溶解后,其有毒物质将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从安全用药角度来讲,如过期药品被一些不法商贩低价收购,经过二次加工后再次流入市场,更将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


地方零星设点但并未普及


据了解,在我国药品方面最为权威的《药品管理法》中,对于过期药品的处理方式,并没有明确规定来指导家庭或社会如何处理,但是,针对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不少地方省市均通过自律的方式出台了很多相关的规定和制度。


药品作为特殊物品,最好的处理办法是由相关部门统一处理。可将废弃药品拆开包装分别处理,药片胶囊类的可按医疗垃圾处理。然而,虽然医疗机构的医疗垃圾处理有严格规定,并有政府指定的单位上门回收,集中处理。但仅限于医疗机构自身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并未开放回收居民医药垃圾的服务。医疗垃圾不同于普通垃圾,类似过期药品等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方面,我国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只提供便民措施还不够,仍需持续可行的支持体系及监管机制等一整套配套措施。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