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医药业掀并购狂潮 “外行企业”加入并购大军

鼎臣医药

法治周末采访史立臣

       “寻求控股或被并购!”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信群,吴锋最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几条类似的医药企业投资并购小广告,“实力稍强的公司还能指定与上市企业合作,化药企业、中药企业、综合性企业,各种证书批文都一一列出,待价而沽”。

  2016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医保控费、两票制,三座大山迎面而来,医药企业成本上升,收益受限,利润压缩。

  “小企业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北京鼎臣医药咨询史立臣对法治周末记者说道。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药厂数量是美国的5倍,但其药品市场规模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在GMP认证的推动之下,连续3年,医药行业“洗牌式”的并购潮已经掀起。

  据Wind统计,2015年中国医药(600056,股吧)保健上市公司的并购案例279起,其中197起为横向整合,10起为纵向整合,财务投资、资本运作9起,而业务转型仅两起。

  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在行业政策的快速推进下,2016年医药行业的并购案例数量、规模都必将刷新历史。而上市公司的频频出击也自然是这场混战中的主力军,只不过硝烟才刚刚升起。

  并购持续升温

  截至今年3月16日,A股市场上有关医药健康的并购已经有51起,涉及资金总额约450亿元。

  而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第二季度并购标的在3000万元以上,新发生以及有新进展的A股案例已经有86起。在公开标的金额的案例中,涉及10亿元以上的并购案就有14起。

  相对较为集中的并购领域则为医疗机构,其中以医院为并购标的案例就有6起。据专家介绍,医疗机构也是近年来医药并购中的热门领域之一。而今年4月港股市场上凤凰医疗收购华润医疗旗下医院资产,强强联手更是被评价为打造亚洲最大医疗服务集团。

  华泰证券(601688,股吧)研报指出,医疗服务板块因日益提升的居民需求及国家医改和政策的大力支持,行业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均实现高增长,这一态势未来还将持续。

  而在第二季度的收购方中,出手次数最多的为创业板的迪安诊断(300244,股吧),涉及4起并购。虽然所涉金额总共不到6亿元,作为一家第三方医学诊断机构,其在这3个月内收购及增资行业涉及医疗器械、检验机构、生物科技,并计划通过并购区域性企业加强渠道拓展。

  “这时候要比的就是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国药企最匮乏的,所以有资本的企业开始抢占那些有研发能力,或者仿制能力强的企业,这也是并购案不断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曹健对记者表示。

  国药集团领航内部资源整合

  如果说外部并购更多是战略性的资源抢夺,那么集团内部并购则是在开启资源整合、集中力量的序幕。

  今年5月,现代制药(600420,股吧)发布了《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公司拟收购12项资产,价值总计约77亿元。这个早在今年一季度就已启动的并购案,原本凭借其募资规模即可稳稳的登上第二季度最大并购项目的王座。

  不过由于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同时募集配套资金政策发生变化,现代制药的募资方案踩到政策红线,其不得不对收购方案进行调整,新的募资方案减少18亿元,缩水90%。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现代制药作为国药集团旗下的化药平台对相关资产进行整合吸收,国药集团内部并购正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思路展开也显现出来。这在化解相关上市公司与集团同业竞争问题的同时,也使得集团资本运作通道理顺,整合空间已经打开。

  史立臣表示,国药集团的业务板块基本已经明晰,集团内的资源整合既可以说是抱团取暖,也会使得企业在细分领域更容易发力。

  虽然没有国药集团规模庞大,但开始整合集团内部资源的医药企业也不在少数。

  今年4月,澳洋科技(002172,股吧)全资子公司江苏澳洋健康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澳洋健投”),就以1.21亿元收购了其控子澳洋医院的剩余股权。

  自此,澳洋健投持有澳洋医院100%股权,母公司澳洋科技对澳洋医院的权益也增加,增加医疗健康产业在公司净利润中的比例,这也是澳洋科技进一步实现公司战略转型的策略之一。

  “外行企业”加入并购大军

  2015年中国整个生物医药行业并购共470起,在国内并购市场中位居第三,占比达7.32%。医药行业的一片火热繁荣自然也引来了不少“外行人”的注目,而且不论规模。

  史立臣认为,医疗行业的专业性极强,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行业政策复杂。单纯的跟着资本热而跨界并购医药企业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并购后成功发展的案例是少之又少。

  “比如一家药企手中持有200多个药品品种,然而外行人并不了解其销售渠道狭窄和市场非常有限的实际情况,贸然并购之后最终只能是砸在手里。”史立臣说道。

  然而对于有着雄厚资本实力的“外行企业”来说,类似的麻烦几乎可以避免,其进入医药行业的理由也有着更多的考虑。

  4月,保险行业的中国人寿就以1.92亿元增资卫宁科技,持股23%。公告中指出,卫宁科技作为卫宁健康下医保控费引擎的研发销售企业,中国人寿作为商业健康险以及大病补充保险的龙头企业,二者合作极为紧密。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机器人(300024,股吧)公告称,公司拟投资1.28亿元,取得辽宁何氏眼科医院有限公司7.05%的股权,“何氏眼科是国内知名眼科医院,公司将本次投资何氏眼科作为进入医疗智能装备领域的切入口,不断扩大服务机器人在医疗行业的市场推广”。

  不过也有企业的并购与自身业务发展无关,单纯出于丰富投资领域的目的。能源行业的永泰能源(600157,股吧)就收购了从事人类辅助生殖医疗领域的成都西囡妇科医院42.47%股权,其表示该行业为高成长性行业,通过收购可以提升公司盈利水平,加快投资布局。

  海外并购热情高涨

  谈到2016年的医药投资并购,中国企业在海外的阔绰出手令人难以忽视。

  自2003年起,中国医药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已有68例,而仅在今年上半年发生的就有16例。

  中国药企的“钱”力显而易见。今年1月12日,东方海洋(002086,股吧)花费6501.6万美元收购了美国体外诊断Avioq公司100%的股权,就有业内人士评价其为一出“钱多便有话语权”的商业剧。

  不过,中信产业基金融资10.5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新加坡的全球第四大心脏支架制造商柏盛国际的高额标的秒杀绝大多数案例,也直逼现代制药最初的收购方案募资金额。

  有业内人士分析,从2014年起,医药行业海外并购的驱动因素开始变得复合化,大部分为产业链驱动,中国药企的国际化并购已经从暂时的低潮中完全恢复,而更富胆略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新兴的、中型的中国医药企业例如绿叶、人福、三诺这样的公司开始有能力进入国际市场。

  曹健也指出,国内药企多是销售驱动型,通过海外并购可以更高的提高核心研发能力,并逐步实现转型。

  但对于跨文化、跨市场的整合,史立臣表示并不建议资本充足的中国企业盲目进行海外投资:“以目前国内药企的产品实力来讲,是很难进入国际市场的,加上地域性的政策以及市场特点,并购海外企业之后对于企业自己打开国际市场的帮助其实并不大,而仍然专注于国内市场又有些得不偿失。”

  “对于医药行业的投资热,无论是哪一个细分领域,企业还是要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进行投资抉择。”史立臣说道。


了解书的详情请点击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