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从中医药角度看杂粮

茂名卫生计生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倡吃杂粮,要求主粮“粗细搭配”,并推荐合理搭配比例为1:3。于是杂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从营养学角度看,杂粮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而且低热量、低脂肪,特别是杂粮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膳食纤维。的确是很好的保健食品。今天小编再从另一个角度,即中医药的角度来看看杂粮的保健价值。

中医药有一个重要观点,那就是“药食同源”。各种食物都具有不同的药理性质,杂粮当然也不例外,只是平时大家都没去注意。下面小编将常用的杂粮按类别逐个介绍其药性及保健价值。

一、谷类

粟米

粟米是禾本科植物“粟”的种子,又称小米,广东人又叫“玉米”。粟米也是我国最古老的粮食作物,早在《周礼》中已有记载。目前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广为栽培。

性味:味甘、咸,性凉,入肾、脾、胃经。

功效:益脾胃、养肾气、除烦热、利小便。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

在《隨息居饮食谱》中说它“病人食之为宜”,现代营养学研究显示其营养价值仅次于大豆。故民间在探望病人或产妇时常常以粟米作为“手信”。粟米可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消化不良呕吐、反胃,或脾虚腹泻、烦热消渴、热结膀胱、小便不利等症。也适合于糖尿病或高血糖者作为主食。

粟米的吃法也以煮粥为宜。

玉米

玉米的学名为玉蜀黍,还有包谷、苞米、棒子、玉茭等别名。广东人称为“粟米”,上海人称为“珍珠米”。玉米原产美洲,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逐步成为遍布全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的营养价值很高,具有长寿食品的美称,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膳食纤维及碳水化合物,还含有丰富的叶黄素、谷光甘肽等活性物质,常吃能预防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调节血糖、血脂、血压,已经成为热门保健食品。

性味:味甘,性平,入肝、胆、膀胱经。

功效:利尿退肿、利胆退黄、调中和胃,还有降血脂、血压和血糖的作用。

玉米的吃法也很多,小编这里重点推介粗磨玉米煮粥的吃法。另外,世界卫生组织还推荐了一种粗细搭配的方法,即玉米粉与大豆粉按3:1比例混合食用,可大大提高营养价值。

高粱米

高粱在中国自古就有广泛栽培,古称“稷”,是传统的“五谷”之一。因其具有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等特性,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以北方为主,曾是东北地区人民的主食。

性味:味甘,性凉,入脾、胃经。

功效:补气、养脾、清胃。可用于治疗积食、消化不良腹泻、小便不利、失眠等症。高粱的主要营养成分是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淀粉,因其含鞣酸较多而带有点苦涩味,影响口感。食用方法主要是与其他细粮搭配。可与大米混合炊饭,或磨制成粉后再做成其他各种食品,比如面条、面鱼、面卷、煎饼、蒸糕等。特别要指出,高粱也是酿酒和的良好原料,著名的茅台酒就是以高粱为原料的。

提示:糖尿病患者,大便秘结者不宜食用。

二、豆类

绿豆

中国是绿豆的原产地,宋代《开宝本草》中已有详细记载,是民间最普遍食用的豆类之一。绿豆的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蛋白质比鸡肉还多,钙是鸡肉的7倍,铁是鸡肉的4~5倍,并有丰富的维生素C、B、胡萝卜素和矿物质等。从中医药理论角度看,绿豆还是一种药,可以用来治病。

性味:味甘,性凉,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水。可用于治疗暑热烦渴、水肿、小便不利、泻痢、丹毒、痈肿等症。《隨息居饮食谱》中称“绿豆皮清风热,去目翳,绿豆粉清积热,解酒食诸毒”。

绿豆更是一种保健食品,一到夏季人们都喜欢用绿豆汤来解暑。绿豆的食用方法也很多,常用的是煮绿豆汤、绿豆粥,也可制作成各种糕点、饮料。

提示:绿豆性凉,不宜多服久服,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红豆

这里所说的红豆其实应该叫赤豆,是豆科草本植物的种籽。与“红豆生南国”那个乔木种籽完全不是一回事。与更偏于药用的赤小豆也有所区别。红豆在我国南方地区均有种植,也是人们经常用来解暑的食物。

性味:味甘,性平,入肺、心、脾经。

功效:补心脾、利水消肿、化毒排脓。

红豆的营养也很丰富,既可整粒煮熟了吃,也可做成豆沙。从中医药角度看,红豆可以用来解除暑热烦渴,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丹毒、痈肿、乳汁不通症,还可用来解酒。

提示:红豆也不宜多吃,以防耗伤津液,多尿者则忌食。

黄豆

黄豆的学名是大豆,原产于中国,据记载从黄帝时期就已开始种植,我国种植黄豆历史至少已有5000多年,古代称“菽”。全国各地均有种植,目前主产地在东北。黄豆富含植物蛋白、不饱和脂肪以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还含有大豆异黄酮、大豆皂醇等活性物质,营养及保健价值很高。

性味:味甘,性平,入脾、大肠经。

功效:补中解毒、健脾利湿。

黄豆及其制品是当前大力推介的健康食品。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天吃相当于30克干豆的黄豆及其制品。从中医药角度看,黄豆可用于治疗脾虚气弱、消瘦食少、腹胀、水肿、关节酸痛、小便不利等症。

黄豆的吃法很多,但不宜炒食。另外,整粒黄豆吃得过多可能导致脘腹胀满,故一般都做成豆制品来吃。

三、薯类

红薯

红薯有许多别称,如蕃薯、甘薯、白薯、地瓜、山芋、红苕等,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称呼。今天,红薯已是家喻户晓的普通农作物。可它并不是我国原产的,据明代的《闽书》记载,是16世纪末由福建商人冒死从菲律宾引进的。因为在当时红薯是菲律宾的珍贵物种,严禁外传,违者可处死刑。不过红薯的营养价值的确非常高,它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膳食纤维、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美称。许多人还将它作为减肥美容的佳品。

性味:味甘,性温,入脾、肾经。

功效:益气补虚、健脾胃、生津止渴。

中医认为可用来调治大便秘结、口渴咽干、乳汁不通、小便不利等症。红薯的吃法也很多,既可将整只红薯蒸、煮、烤、煨熟直接吃,也可与其他主食搭配,做成红薯饭、红薯粥、红薯饼等等,还可用红薯做成糖水、或做成拔丝红薯、红薯丸子、猪肉烧红薯等菜肴。

不过红薯含有较多果酸,多吃会引起烧心、吐酸水、腹胀排气等,所以红薯不宜多食,特别不宜生食。

马铃薯

马铃薯又称土豆、洋芋、山药蛋。与红薯一样,马铃薯也不是我国原产。马铃薯原产于南美,16世纪才传入欧洲,传入中国也只有300年历史。但今天马铃薯已经成为中国五大主食之一。2015年农业部更是正式推出了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从营养学角度看,马铃薯富含蛋白质、脂肪、优质淀粉,还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其所含的维生素C为所有蔬菜之最,B族维生素是胡萝卜的2倍、西红柿的4倍。马铃薯含钾量也是所有蔬菜之最。所以最新版膳食指南中建议:每人周应食马铃薯类5次,每次约50克~100克。

马铃薯虽然引入我国时间不长,但中医药角已经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研究。

性味:味甘,性平,入胃、大肠经。

功效:益气健脾、调中和胃。

中医认为马铃薯宜于脾胃气虚、营养不良的人群。马铃薯的吃法也很多。作为主食,可直接煮熟了吃,也可做成土豆泥、土豆沙拉、土豆饼等花样。马铃薯也可做菜,如马铃薯蕃茄汤就是一种极佳的搭配。另外土豆烧牛肉、土豆炖鸡、炒土豆丝、凉拌土豆丝、拔丝土豆等都是有名的菜肴。

提示:发芽或皮呈绿色的马铃薯含有龙葵素,不能吃,否则会引起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