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品如何做好深度分销,规避四个误区!

医药风向标

来源:医药经济报


招商的“触角”伸到了地、县级市场,预示着医药企业对深度分销理念的进一步认可。

时下,很多企业都在开展深度分销。有些企业因为很好地把握了深度分销的精髓并作出了长远、系统的规划,于是取得了很好的业绩,但也有不少企业因对深度分销认识不足而步入了误区,走了很多弯路,有的甚至以失败而告终。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深度分销存在哪些误区,又应该如何规避呢?

误区一: 深度分销就该立竿见影

有些企业的所谓深度分销,就是企业组织一支队伍到某某区域市场上去开几场分销会议、推广会议,会议一开完,就指望马上获取大笔的订单。还有些企业的深度分销更急功近利,今天建立队伍,明天就希望出业绩;今天打广告,明天就应该出销量;今年开展深度分销,今年的销售业绩就该大幅度上升了。

规避对策舍短期,求长远,规划3年。其实,不管是开推广会还是组建队伍,或者是打广告,都只是开展深度分销的手段,或者说是必要的投入。真正的深度分销,首先要在战略上端正认识,要把深度分销当作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来对待,并投入必要的资源,作出战略规划,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想通过深度分销一夜就挖出一座金矿的企业,今天建队伍、投广告明天就想出业绩的企业,最后收获的只能是失望。深度分销必须经历一个决策、投入、建设、收效的周期,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所以,开展深度分销需要一个3年规划:第一年是准备年,系统投入,打牢基础;第二年是推进年,确定方向,调整细节;第三年才是收获年,稳步开拓,市场开始回报。

误区二: 深度分销就是自建队伍

有些企业认为,搞深度分销就是企业大包大揽,由自己组建一支庞大的营销队伍,所有的市场营销工作都由自己的“嫡系部队”亲力亲为,幻想着将渠道到终端的每个环节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上。只有这样,才觉得可靠。

规避对策发力控渠道,借力控终端。关于深度分销过程中是否需要建立队伍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不可不建,不可多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深度分销确实需要厂家建立一支队伍,但是,这支队伍必须是精干的、可控的,而不一定需要建立一支包打天下的“庞然大物”。

那么,深度分销需要建立一支多少人的队伍来支撑呢?

因为销售终端的数量十分庞大(已评定等级的医院有近9000家,未评定等级的医院有10000多家,药店23万余家,第三终端更是不计其数)、布局非常分散,由厂家派人亲自去抓每一个销售终端的做法并不现实。这个时候,就该借助个人代理商、基层商业公司等具有区位优势的社区资源去运作它们。


但是,对一级经销商和二级分销商等渠道环节就不一样了。这些环节就该由厂家的嫡系部队亲自去操作,和他们搞好关系,做好分销、推广服务工作。因为从目前整体医药商业的分销格局来看,渠道的力量还不容忽视:首先是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连渠道里都没有库存,终端就是想买也不知道上哪儿去买。就像水管里没有水,水龙头里又怎么会放出水来?

因此,要想掌控终端,首先得掌控渠道。如果产品的流向、价格、库存,以及经销商的激励、控制等基础渠道管理工作做得非常好,渠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增,自然就会形成一股指向下游客户的推动力,辐射并覆盖到终端市场。这就是渠道的渗透力。

另外,厂家自己发力掌控渠道的可行性也比较大。拿一个年销售规模在2亿元左右的厂家来说,其一级商一般不会超过100家,需要配备商务分销队伍约50人;二级分销商一般在1000家左右,需要配备渠道推广队伍约200人。这样,整个队伍的数量约在300人左右。这种销售规模的企业建立这种数量的队伍还是比较匹配的。

误区三: 深度分销就是全面推进

有些企业认为,既然是搞深度分销,就应该在全国拉开战线,全面推进,这样才显得有气魄,有声势。可惜的是,有气魄,有声势,却未必有效益。

规避对策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笔者建议那些不具备非凡实力和管理能力的企业,在开展深度分销时,战线不要在全国范围内拉开。最好的做法是:重点突出,试点先行;聚集能量,中心爆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与其面面俱到,不如集中优势兵力,专心做好单一市场,积累经验,等待时机出击。很少有哪一家企业有足够的能力和实力一下子做透全国市场,但在以省、市级为单位的区域市场内却总有一些厂家的产品做得很成功,如英诺珐的金奥康在浙江市场、以岭药业的通心络在北京市场,销量都过了亿元大关。这就是“地头蛇法则”。相反,有些企业总想做“过江龙”—某某产品在某某县级市场一年卖了60万元,于是就想做全国所有的县级市场,心想每个县卖60万元,一年就可以卖10亿~20亿元了。可是一年下来,别说20亿,就连2000万的销量都没有完成。为什么?没有聚集能量,中心未能爆破。

所以,深度分销一定要先选择试点市场,这是中国医药市场的多元化特征所决定的。中国不同区域市场的差异化太大,同一模式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要先东部后西部,先沿海后内陆。要选择那些市场容量大、终端力量强、商业渠道广、财政补贴到位的区域市场作为重点突破的对象,先小范围试点,后大面积复制,稳步推进,减少风险。没有100%的把握,最好边打边看,边看边学,边学边用。

误区四: 深度分销就是重心下沉

还有些企业认为,既然搞深度分销,当然是“深度”越深越好,企业的分销重心和推广应该全部下沉,最好是自己做到全面自控终端。甚至无论什么产品,都去搞一下消费者健康教育。

规避对策 多重因素,综合考量。深度分销的“深度”主要由以下因素决定:

一是产品属性决定分销的深度。基本原则是:新药培养消费终端(深入到消费者层面),普药培养销售终端(深入到终端层面),大普药抢占分销网点(深入到一二级渠道层面)。只要分销的深度与产品属性相匹配,就可以使产品实现有效销售。

二是市场容量决定分销的深度。有些地区,比如说江苏省江阴县的华西村,虽然从行政级别上它属于村,但从消费者消化能力、购买水平等因素来看,其单位市场范围内的市场容量却超过了很多落后地区的地、县级市场甚至是省会市场的容量。在这种容量大的市场做分销,触角可以深入一些;反之,则要适可而止了。

三是产出投入决定分销深度。开展深度分销时人、财、物的投入必不可少,不同的分销深度,所需要的投入大小也绝对不同,关键是如何控制和把握投入产出比,使之最大化,也就是最佳深度的问题。当深度达到投入产出比最大化这一界点时,才是最佳深度。否则,就是无效深度。

四是综合实力决定分销深度。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有没有品种、有没有营销队伍、有没有分销网络、出不出得起费用给队伍、给不给得起政策给客户、营销队伍的执行力是否到位、公司对各级分销客户的管理能力是否到位等,只有综合实力与分销深度相匹配,才可能在深度分销过程中实现市场的稳定和业绩的持续,而不是昙花一现。

要想掌控终端,首先得掌控渠道。如果产品的流向、价格、库存,以及经销商的激励、控制等基础渠道管理工作做得非常好,渠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大增,自然就会形成一股指向下游客户的推动力,辐射并覆盖到终端市场。这就是渠道的渗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