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医药】“孩童消费产业”专题报告之医疗篇—健康成长,医路相伴

CITICS医药
孩童消费产业专题报告之医疗篇—健康成长,医路相伴(上)



 
投资逻辑
我们看好我国婴童医疗产业的发展前景。我们认为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高净值客户对于个性化医疗服务诉求的增强,政策对于无创产前筛查、儿童药、婴童医疗器械、民营妇儿医院的支持,我国婴童医疗产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全面二胎政策的催化下消费模式将不断升级。
技术进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快速升级,适用人群不断扩大,治愈率不断提高。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也比传统血清学筛查更安全、更精确。同时,药物研发和技术进步也推动着儿童药、婴童保育设备等医疗器械的发展和更新换代。
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净值人群的崛起,孕产妇对于个高端、个性化医疗服务的诉求不断增强;财富漏斗效应也放大了婴童群体的消费能力。
策支持。随着无创产前筛查审批的放开,百亿蓝海市场将逐步打开。此外,国家对于儿童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最后,随着社会资本办医、分级治疗持续推进,民营医院、第三方实验室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迅速崛起。
二胎催化。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们预计未来5年内,每年将新增约300万新生儿,一方面这将导致产妇和婴童数目增加,带来大量妇幼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量,另一方面,由于全面二胎的目标人群很多属于高龄产妇(>50%),不孕不育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也在上升,对于辅助生殖和产前检测服务的需求也大为增强。
根据我们对婴童医疗产业中各个细分行业的梳理,多个子行业孕育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投资机遇,具体来说:
医疗之备孕篇。不孕症正成为21世纪第三大疾病,随着试管婴儿技术的不断成熟,适用人群范围和治愈率大大增加。不过受政策限制,供给增长十分缓慢,行业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内可能继续维持,因此我们认为技术牌照以及品牌效应将是这个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建议重点关注通策医疗。
医疗之准妈妈篇。NIPT是对产前检测技术的革命性创新,比传统血清学筛查更安全、更精确。随着检测成本逐步下降,疾病筛查范围和适用人群的扩大,加上卫计委已放开了NIPT的准入审批,NIPT百亿蓝海市场爆发在即。我们看好较早布局该领域,拥有渠道、品牌和成本优势的龙头企业,建议重点关注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等。
医疗之宝宝成长篇。长期以来,儿童药行业存在着品种少、规格少、说明书不明确等问题。但近几年,国家在药品审批、招标、医保等方面对儿童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行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此外对于婴童医疗器械,目前具有无创、精细、规格多样化的特点,我国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产品集中在低端领域。随着政策大力支持和技术进步,我国婴童医疗器械企业凭借较高的性价比有望从基层医院逐步向三级医院延伸,进口替代是大势所趋。建议重点关注山大华特、亚宝药业、葵花药业、济川药业和戴维医疗等。

医疗服务篇。我们认为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办医、高端医疗服务需求增强的背景下,妇产、儿童专科民营医院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妇产民营医院发展较快,数量占比已高达90%,未来就诊量增速有望超过20%,在行业竞争逐步加剧的背景下连锁化率有望提升,儿童民营医院壁垒较高,可借助PPP模式与公立医院展开合作,打开儿童医院蓝海市场。

 
风险因素
二胎生育率不及预期,医改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婴童医疗行业概述

婴童群体基数庞大,2012年起增长率转正

根据WHO的定义,儿童泛指18岁以下的人。而在中国,多次人口普查一般将婴童的年龄界定在0-14岁。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我国2015年婴童数量达到2.27亿人,庞大的婴童群体也为婴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受此影响,我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儿童的人数,在2003-2011年持续减少,占总人口的比重也持续降低。但是从2012年开始,由于上一次婴儿潮(1983-1990年)中出生的80后已经进入适婚年龄,加上2014年开始各个省陆续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我国的儿童人数增长率自2012年开始由负转正,小幅增加。

全面二胎政策每年带来300万新生儿增量

2015年10月29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将会给婴童产业创造出巨大的需求增量。

据统计,目前15-49岁已经生育一孩的育龄妇女数目预计约为1.5亿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农村一孩半”和“全面二孩”的目标人群占比分别为5%、11%、23%和61%,生育意愿在25%-40%之间(我们以30%进行测算)。但是考虑到全面二胎的目标人群中,40-49岁的女性占比高达50%,生育能力和生育意愿比普通调查更低,加上单独二胎实施后新生儿数量低于预期,我们认为从生育意愿到真正的生育行为,还需要乘以一定转化率。若假定以转化率为60%进行计算,则全面二胎将释放约1650万生育需求。又假定生育行为在5-6年内完成,我们预计全面二胎政策将带来每年300万新生儿数量的增长。由于近几年我国新生儿数量稳定在1600万左右,我们预计未来5年内我国每年的新生儿数量将增加约20%,达到1900万左右。


财富漏斗效应放大儿童消费能力

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加,也带动了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目前婴童群体的父母主要为80后甚至90后,消费时更加看重婴童用品的安全和质量,也更加重视子女的健康。同时,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的典型家庭架构已经变成4+2+1(或2)的结构,即4个老人,2个父母和1(或2)个孩子,导致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孩子可以支配两代人积累的财富。财富漏斗效应放大了婴童群体的消费能力。

我国婴童医疗产业:长足进步,但任重而道远

根据中童研2013年的数据,我国0-12岁婴童产业规模为14305亿元,其中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产值为2016亿元,占比14.09%,是婴童产业中仅次于商品制造、教育产品及服务的第三大产业。艾瑞咨询预测我国婴童产业2014-2018年将保持15%以上的增速,婴童医药产业作为婴童产业的重要一环,发展前景广阔。

婴童医疗产业按照业务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医疗产品和技术与医疗服务两大类,按照婴童的年龄推移可以又分为孕前、孕后、产后/婴儿和儿童四个时期。随着人均GDP与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投入,其中妇幼保健又一直是我国卫生事业和医疗改革的重中之重。

围绕“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与“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政府不断推出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妇幼保健产业的相关政策。受益于此,我国妇幼保健水平取得长足的进步,儿科、妇产科的2014年诊疗人次分别达到2.07亿次和2.40亿次,比2000年分别翻了3.78和3.60倍;我国新生儿、婴儿、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重度营养不良率、孕妇死亡率不断降低;与此相对,我国新生儿访视率、3岁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孕妇系统管理率、产前和产后检查率、住院分娩率则稳步上升。

我国妇幼保健水平的长足进步让人欣慰,但是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例如2013年我国新生儿的死亡率6.3‰还是明显高于美国、德国、日本的4‰,2.2‰和1‰,提升空间较大。在3月17日刚刚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家明确提出要将我国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从2014年的8.9‰、11.7‰、21.7/10万分别降为7.5‰、9.5‰、18/10万,我国的妇幼保健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婴童医疗产业面临消费升级

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高净值客户对于个性化医疗服务诉求的增强,政策对于无创产前筛查、儿童药、婴童医疗器械、妇产和私立儿童医院的支持,我国婴童医疗产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全面二胎政策的催化下消费模式将不断升级。

技术进步。随着辅助生殖技术(ART)快速升级,适用人群不断扩大,治愈率不断提高。无创产前筛查技术(NIPT)也比传统血清学筛查更安全、更精确。同时,药物研发和技术进步也推动着儿童药、婴童保育设备等医疗器械的发展和更新换代。

需求升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净值人群的崛起,孕产妇对于个高端、个性化医疗服务的诉求不断增强;财富漏斗效应也放大了婴童群体的消费能力。

政策支持。随着无创产前筛查审批的放开,百亿蓝海市场将逐步打开。此外,国家对于儿童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码,医疗器械国产化进程不断加速。最后,随着社会资本办医、分级治疗持续推进,民营医院、第三方实验室受益于政策红利的释放迅速崛起。

二胎催化。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我们预计未来5年内,每年将新增约300万新生儿,一方面这将导致产妇和婴童数目增加,带来大量妇幼医疗服务需求的增量,另一方面,由于全面二胎的目标人群很多属于高龄产妇(>50%),不孕不育和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风险也在上升,对于辅助生殖和产前检测服务的需求也大为增强。

医疗之备孕篇

随着社会的进步,优生优育的概念广为民众接受,居民对母婴的关注也不仅仅停留在妇女怀孕和生育,孕前的保健和生殖相关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大致来讲,孕前的相关产业可分为备孕药品、备孕器械以及备孕服务三类。考虑到技术的有效性、需求的刚性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我们重点探讨辅助生殖行业(人工授精、试管婴儿)。

不孕症成正为21世纪第三大疾病

根据WHO,不孕症临床上的定义是指一对夫妻进行规律的无保护性生活达到一年时间,而没有怀孕的现象。按照此定义,WHO调查显示,2010年全球约有近5000万育龄夫妇无法拥有一个孩子(样本剔除中国)。根据WHO预测,不孕症将成为21世纪仅次于肿瘤和心脑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

在我国不孕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1988年,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全国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显示,1976-1985年全国总的不孕率为6.89%;2009年,根据中国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协会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不孕不育症的发生率为15%-20%,相比较于1988年的结果有了大幅提升。我们认为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快速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

1)     环境、压力因素降低男性生殖力。自然环境的恶化,社会压力的增大降低了男性精子的质量和数量。1980年,WHO发布的第一版精液分析标准中,正常男子的精液精子浓度为6000万/毫升,但2010年,该标准已下降到1500万/毫升,标准的下降也反映了精子的数量在迅速降低。

2)     女性生育年龄的推迟降低了成功怀孕的概率。随着女性年龄的增加,生殖器官的功能减弱、卵子的质量下降,成功怀孕的几率大大下降,并且孕育子代的染色体异常概率增加,活产率降低。此外,由于教育水平的提高,现代女性为了追求事业,往往将生育年龄推迟,这进一步加剧了女性不孕不育的问题。


ART技术:适用人群范围不断扩大,治愈率大幅提升

在不孕症发生率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辅助生殖行业迅速发展。辅助生殖行业由辅助生殖技术和辅助生殖相关技术组成,而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简称ART)是指通过医疗辅助手段对精子、卵子或胚胎等进行操作,使不孕夫妇妊娠的技术。目前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套完整的生殖医学体系,主要包括人工授精、配子移植技术、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技术、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等。

在这些技术中,人工授精(AI)起步最早,发展最为成熟。该技术因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等原因已广泛应用于不孕症的治疗。但该方法的成功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精液质量、不孕年限以及授精时机,外界约束多,有很大局限性。

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F)起步较晚,从1978年首例试管婴儿培育成功至今,IVF-EF技术已经推广到了全世界,该技术稳定,成功率高,是目前运用最多,认可度最高的辅助生殖技术。

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和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分别被称为第二、三代“试管婴儿”技术,两者均是IVF-EF的改进和延伸。ICSI是将单个精子通过显微注射的方法注入卵子细胞中,卵子受精率是IVF的4.9倍,适合弱精子症的夫妇。PGD则是ART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发展的产前诊断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婴孩遗传病的发病风险,但由于对胚胎进行了筛选运用,往往会带来一定伦理问题。

目前我国ART技术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其中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F)技术最受不孕症夫妇欢迎。据统计,约38%的中国诊疗的夫妇选择使用IVF-EF技术帮助女方妊娠,仅有14%的不孕夫妇选择IUI/OI技术(IUI指宫腔内人工授精、OI指诱导排卵);美国有37%的不孕夫妇选择使用IVF-EF技术,但有高达35%的夫妇会采取IUI/OI技术。

辅助生殖技术中的试管婴儿技术已经发展了四代,我们认为未来技术的发展将体现两种趋势:

1)      适用人群范围扩大。不孕症的成因十分复杂,尽管最终的目的都是妊娠,但由于不同夫妇不孕的原因不同,所适用的方法也不同。比如对于男方精子质量太差造成的不孕,普通IVF-EF的治疗效果很一般,而用ISCI的成功率会很高。技术的进展扩大了适用人群的范围,满足了不同患者的需求。

2)     治愈率提高,周期数减少。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显著地提高了妊娠的成功率,无论是由输卵管闭塞、卵子质量低下,还是精子数量低引起的不孕,都能针对性地进行治疗。成功率的提高降低了患者治疗平均周期数,缓解了供需不平衡的现状。

辅助生殖行业的另一重要技术—辅助生殖相关技术,是指对试管婴儿技术中某一特定步骤进行优化的辅助技术,主要有未成熟卵母细胞体外培养成熟(IVM)、单胚胎移植、胚胎移植以及冷冻技术等。例如在试管婴儿技术使用过程中,传统方式需要使用促排卵技术,这经常会引起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而IVM技术的发展省去了促排卵这一过程。此外,传统试管婴儿治疗中,由于双胎妊娠者较多,早产、流产以及各种产科并发症容易发生,而单胚胎移植技术保证了每次只移植一个胚胎,这会帮助降低双胎妊娠率。我们认为,辅助生殖相关技术的发展减少了ART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也提升了不孕妇女的治疗体验。

行业现状:供给严重不足,技术牌照是核心

虽然社会对辅助生殖医疗服务的需求旺盛,但行业的供给却严重不足。2012年底时我国共有356家机构拥有辅助生殖技术牌照,2015年,该数值小幅增加到432家。从地域分布角度来看,辅助生殖牌照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的医疗机构,且这些机构技术差异很大,其中11家大型医疗机构拥有辅助生殖技术几乎所有的牌照。

供给端方面,目前我国辅助生殖医疗服务机构432家,平均能完成1700周期/年的服务量,全国可提供的服务量约73万周期/年。需求端方面,假设我国每年有1800万有生育需求的夫妇,不育不孕发生率17.5%,则315万夫妇被不孕不育问题所困扰,再假设22%的夫妇选择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来治疗、每对接受治疗的夫妇平均需要2.5个周期,则全国总需求超过170万周期/年。相比较于目前约73万周期/年的供给量,供给远远小于需求。

对于造成辅助生殖领域供不应求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来自政府对生殖牌照的限制。从历年的政策上看,政府对辅助生殖行业的准入和监管均十分严格。2001年是行业发展的元年,卫生部先后发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等三个基础性的文件,对技术规范、行业管理、伦理原则做了系统性的界定。同年,卫生部批准5家医疗机构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两家医疗机构设置人类精子库;2003年,卫生部规范了辅助生殖牌照审批流程;2007年,在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中,辅助生殖业务的行政审批权被下放到省级单位,机构过审批的难度有所下降;2015年,针对机构审批现状,政府又发布新文件加强辅助生殖审批的管理,控制机构数量。

目前国内可以从事IVF 服务的医疗机构有400多家,行业内的竞争格局稳定,主要的竞争力来源是严格管制的技术牌照和需要时间积累的品牌效应。拥有辅助生殖技术牌照多的、品牌效应强的机构,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等每年的诊疗量大,患者往往需要排队半年以上才能进行治疗。上市公司中目前拿到辅助生殖技术牌照、进入辅助生殖行业的只有通策医疗一家公司,牌照的壁垒为通策医疗铸就了较强的护城河。

通策医疗:辅助生殖行业先行者


通策医疗是国内口腔医疗行业龙头,也是唯一一家进入辅助生殖领域的上市公司。公司成立于1995年,并于2006年转型至医疗服务行业,先后切入口腔医疗和辅助生殖领域。目前已经形成了“口腔+生殖”的主营业务布局。我们认为,通策医疗在辅助生殖领域的战略规划准确把握了行业发展的方向,在辅助生殖的蓝海市场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和波恩诊所合作:引进顶尖技术、建立公司品牌

波恩诊所创立于1980年,创始者是试管婴儿的发明者、2010年诺贝尔获得者罗伯特爱德华兹教授。作为全球首家体外受精试管婴儿治疗中心,波恩诊所拥有世界领先的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帮助超过10000个试管婴儿出生。

2013年公司与波恩合作成立杭州波恩生殖技术管理有限公司引入国际领先辅助技术;同时,公司还利用获得授权的Bourn Hall品牌,与国内各类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开展辅助生殖业务,帮助建设公司品牌。

与国内医疗机构合作,解决牌照问题

昆明市妇幼保健院成立于1901年,现已发展成集妇幼保健与临床为一体的市级综合医院,是云南省唯一一家由国家卫生部授予的“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于2011年获得人工授精技术牌照,是云南9家拥有辅助生殖牌照的医疗机构之一,未来也将继续申请IVF-ET、ICSI等技术牌照。

由于辅助生殖牌照是稀缺资源,通策医疗通过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成立共建昆明市妇幼保健医院生殖中心。2015年7月共同建立的生殖中心正式拿到牌照,目前已经完成19 例以上的病例,成功妊娠10例,成功率高达52.6%。

此外,通策医疗还与重庆研究院展开合作。通策医疗提供先进的IVF技术和服务标准,后者则提供IVF牌照,两者合作实现了优势和资源的互补。

云平台实现患者导入,业务放量增长

公司通过收购海骏科技,取得后者旗下“存济网络医院”。公司将利用该网络医院搭建辅助生殖平台,连接庞大的不孕患者和自己的生殖中心。

具体业务模式为:存济网络医院首先与全国各地5000-10000家医院进行对接,将各医院不孕患者导入平台,然后再与迪安、金域诊断等第三方检测机构合作,将患者的样本数据传入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最后,存济网络医院根据诊断结果判断患者是否能够继续做试管婴儿手术,假如可以,则将患者转入公司昆明、重庆生殖中心并进行手术;假如不可以,则只对患者收取检测服务费用。我们认为,公司能够通过这种患者导入、合理分工的模式,增大辅助生殖业务的服务量并提高辅助生殖业务的运行效率,帮助打造公司的自有品牌。

未来展望:潜在市场四千亿,得牌照者得天下。

行业需求旺盛,潜在市场4000亿


辅助生殖行业需求的需求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映:

1)     机构规模及年承担周期数迅速增加。尽管受政策监管因素影响,全国范围内辅助生殖机构数量被控制在较低水平,但辅助生殖机构的规模增长很快,大型机构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2002年以前,只有个位数生殖机构的年试管婴儿周期能达1000,但到2013年,已经有几十家机构开展的年试管婴儿周期超过2000,有的甚至达到了上万周期。

2)     助孕药品快速放量。助孕药品包括降调节药物、促排卵药物和黄体支持药物的销量近来年高速增长,如曲普瑞林近5 年的样本医院用药额复合增长率约为12%,黄体酮的复合增速更是超过了30%。

据人口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孕不育患者已超过4000万,我们假设未来渗透率可达22%(其中6%选择使用人工授精AI技术,16%使用IVF-EF/ICSI的技术),参考相关文献中报道的治疗费用,我们得出我国辅助生殖市场潜在规模超过4000亿,空间十分巨大。


我们认为随着我国育龄妇女数量的增多、不孕症发病率的提高、二胎政策的刺激以及社会观念的改变,社会对辅助生殖的需求将会持续上升,潜在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1)     育龄妇女数量增多。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1987年人口出生率达2.33%。随着当时出生人口陆续进入生育期(25-29岁),我国育龄夫妇数量迅速上升。

2)     不孕症发病率的提高。未来的几年里,随着自然环境的继续恶化和高龄产妇比例的增加,不孕症的发病率可能会继续提高。

3)     二胎政策的刺激。2015年全面二胎政策放开,压抑的生育意愿将得到释放,预计未来5年里更多的高龄夫妇(35岁以上)希望再生育一个孩子,但是由于这部分夫妇已过最佳生育年龄,将对ART技术有较强的需求。

4)     社会观念的改变。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不孕不育是难以启齿的,社会对不孕夫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很多夫妇因为“面子问题”错失治疗的最佳时机。目前不孕不育就诊率仅为33.1%,随着整个人民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这个问题有望逐步改善,带来不孕夫妇就诊率的不断提高。

得牌照者得天下


目前辅助生殖行业正处于政府严格的监管中,行业供给远远小于实际需求,加上受育龄妇女数量上升、不孕率上升、二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行业需求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仍将持续增长,因此我们认为行业供不应求的局面短期内将继续维持。具体来说:

1)     辅助生殖机构数量限制。《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配置规划指导原则(2015版)》明确规定各省市要严格控制区域内的辅助生殖机构数量,要求每300万人口设置一个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机构。据此计算,全国最多开设457个辅助生殖机构,而现在已经有432家机构获得技术牌照,预计未来牌照发放会愈加严格,机构数量提升空间较小。

2)     品牌壁垒较高。由于辅助生殖关系到下一代,不孕夫妇对机构的技术、品牌要求很高,一些小型机构很难在行业内生存下去。行业内的有效供给将小于实际供给,这将加剧供不应求的局面。

3)     再申请其他牌照的标准严格。根据《规范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与人类精子库审批的补充规定》,如申请开展常规IVF-ET、ICSI的机构,至少须实施AIH或AID技术满1年;申请开展PGD的机构,至少需要实施常规IVF-ET、ICSI技术满5年。

由于我国辅助生殖市场处于严重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短期内辅助生殖市场的增速主要由供给端决定。考虑到目前技术牌照数量提升空间较小,因此供给端的增速又主要由辅助生殖机构的年服务量(周期数)决定,目前这一数字平均为1700周期/年,未来有望保持每年10%左右的增长,加上人工授精技术有望逐步被价格更为昂贵、治愈率和安全性更好的试管婴儿技术所代替,综合考虑,我们认为我国辅助生殖市场未来几年的增速大约在15-20%左右。

公司的选择方面,我们认为技术牌照以及品牌效应将是辅助生殖行业最核心的竞争力。

技术牌照。辅助生殖技术牌照是行业的准入条件,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将牌照的审批权力下放到了省市,但是对辅助生殖机构数量有严格的限制。且由于目前拥有牌照的机构已经达到432家,未来新牌照审批难度极大,技术牌照的含金量极高。此外,辅助生殖机构拥有的技术牌照数量和种类同样重要,技术牌照越齐全,机构能开展的服务就越广,相应的收入和利润也会越多。

品牌效应。由于辅助生殖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关乎患者下一代的生命健康,不孕夫妇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良好声誉、技术水平领先的医疗机构。且品牌效应需通过长时间打造,辅助生殖机构一旦打造了良好的品牌效应,将形成了强大的护城河,后入者将很难与其竞争。


医疗之准妈妈篇



一个妇女成功受孕后就进入了准妈妈(孕后)阶段。该阶段家庭对孕妇和胎儿的关注度很高,对相关医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较为强烈。大致来讲,孕后医疗产业可分为以下三类:

 1) 孕后药品。主要是保健安胎类产品,目的是增强孕妇身体素质,调节子宫内环境,为胎儿的发育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产品有:叶酸、维生素、黄体酮,保胎灵等。 

2) 孕后器械。此类产品主要是帮助医生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比如监测胎儿心跳的胎心仪、判断胎儿发育情况的彩超。 

3) 孕后服务。主要为孕期各阶段的常规产检和产前筛查和诊断。为了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在怀孕的各个阶段,医生均会对孕妇进行产检。另外,由于新生儿缺陷率高,产前筛查和诊断也逐步被推广,以尽早发现患有遗传疾病的胎儿,促进优生优育。 基于对行业发展的前景的判断,我们重点看好尚处于发展初期的无创产前筛查(NIPT)行业。我们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放开,NIPT技术将快速普及,百亿蓝海市场可期。

无创产前筛查:更安全、更精确

出生缺陷的预防体系分为三级:孕前的一级预防,孕后的二级预防和产后的三级预防。在这三级预防中,二级预防是核心。这是因为:
1)      我国居民孕前保健意识较差。大部分夫妇并没有孕前保健的意识,只有当确认怀孕以后才会关注自己身体和胎儿的健康,孕前预防的可控性差。
2)      产后治疗为时已晚。研究表明21、18、13-三体综合症及X、Y染色体非整倍体占新生儿染色体数目异常的95%,这类疾病产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必须借助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及时发现胎儿异常,以决定是否终止妊娠。

对于二级预防,主要的方式是通过产前筛查来完成。产前筛查是指通过体外诊断技术对妊娠14-20周的孕妇进行筛查,并结合孕妇的年龄、采血时的准确孕周等信息,以计算胎儿患某些疾病的危险系数的检测方法。目前,该技术在全球被广泛运用,为全人类的优生优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根据检测的技术手段,产前筛查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

1)     血清学筛查。通过测定孕妇血肿游离β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雌三醇的含量,结合其他信息计算出胎儿罹患唐氏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得风险。

2)     无创产前筛查。利用DNA测序技术对母外周中游离DNA片段进行测序,从而评估胎儿发生相关染色体疾病(主要是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综合征)的风险。

血清学筛查是传统的产前筛查手段,成本较低,但准确率较低,目前筛查唐氏的预期检出率为60%-70%。而无创产前筛查是基因诊断技术运用到产前检测的新兴筛查技术,操作更加简便,安全性也较高,只需要抽取孕妇的3-5毫升静脉血即可进行,对孕妇和胎儿没有任何影响。同时,NIPT技术也具有针对性强,准确度高等优点,目前NIPT对21-三体综合征和18-三体综合征的检出率可以高达100%,特异性也有97.9-99.7%,由于具有更安全、更精确的特点,我们认为NIPT技术是对产前诊断技术的革命性创新。

技术更新换代:检测成本降低,筛查范围扩大


目前无创产前筛查技术比较流行,技术壁垒已不明显。但是随着技术更新换代,更先进、更高效的技术将创造出更多需求、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我们认为NIPT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三个趋势:

1)     筛查成本不断下降。受益于测序技术发展带来测序成本的下降,无创产前筛查的成本也随之下降。目前全国各地NIPT的定价也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

2)     筛查的疾病范围逐渐扩大。目前NIPT主要只能筛查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综合征的遗传疾病,但技术的发展使得筛查其他染色体遗传疾病逐渐成为可能。目前NIPT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性染色体遗传疾病和染色体微缺失的筛查,目前已有部分成功的案例,此外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筛查技术也有所突破。

3)     筛查的适用人群逐渐扩大。筛查的适用人群目前向两类人群扩大,一类是多胎妊娠的孕妇,由于双胎的复杂性,多胎妊娠的产前筛查风险大、正确率低,目前NIPT对双胎的产前筛查已被证明可行,未来该难题有望逐步解决;另一类是身体质量指数(BMI)较高的孕妇,由于该类孕妇血液中胎儿DNA含量较低,传统NIPT方法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但该问题将逐步被敏感度和准确率较高的新一代技术所解决。

NIPT技术的逐步成熟为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随着NIPT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费用将逐步降低,筛查疾病范围和适用人群也将逐步扩大,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新生儿出生缺陷率高,行业潜力巨大

根据2012年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我国每年有1600万新生儿,出生缺陷率高达5.6%,计算可得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90万例,其中出生时临床可见的缺陷就有25万例。目前,我国累计共有3000万个家庭曾生育过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儿,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近1/10。

不仅如此,由于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高龄产妇的数量(年龄大于35岁)会大大增加。据统计,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的新增9000万可再生育人群中,40岁以上女性的比例高达50%。由于年龄的增加,高龄产妇的生育机能严重下降,胎儿染色体异常概率也随之增加,死胎和新生儿患病率也会提高,她们对于产前筛查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强。

市场准入放开,行业爆发在即

目前我国产前筛查市场以血清学筛查为主,筛查效率低下,假阳性率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政府开始制定行业政策规范以支持无创产前筛查的发展。以2015年1月启动试点工作为标志,无创产前筛查在我国的规范发展起步,2015年7月,卫计委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NIPT的准入审批也被放开,行业有望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行业现状:双雄争霸,市场远未饱和

目前我国无创产前筛查市场的参与者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迪安诊断、博奥生物、达安基因等,主要技术为高通量全基因组测序的方法。目前我国NIPT市场主要被华大基因和贝瑞和康所垄断。其中华大基因是基因测序行业的龙头,其基因测序与检测的技术与服务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贝瑞和康专注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在疾病筛查的应用,主要产品有无创产前筛查、染色体疾病检测、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等,行业地位仅次于华大基因。
其他企业如迪安诊断、达安基因等的无创产前筛查业务规模较小,短期内较难与华大和贝瑞和康直接竞争。但由于NIPT行业渗透率低,规模目前只有约20亿元,相比较于百亿的预期市场空间,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容阶段,其他竞争者可以抓住蛋糕做大的契机,凭借更低的成本、独有的医院渠道或差异化的竞争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华大基因:基因检测行业的龙头

华大基因是我国基因检测行业的领头羊,主营业务是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2015年12月,公司刊出《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2012-2015H1公司营业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约20%。公司业务构成包括四大部分:生育健康类服务、基础科研类服务、复杂疾病类服务以及药物研发复杂疾病类服务,其中生育健康类服务对收入贡献最大,2015年上半年贡献比例约43%。

迪安诊断:快速扩张的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

迪安诊断是我国医学诊断外包服务行业的领先企业,主要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医学诊断服务整体解决方案。2011年7月,公司在创业板上市。

立足诊断服务,业绩高速增长。公司2012-2015年营业收入CAGR高达38.1%,净利润CAGR也高达42.9%。公司业务分为医学诊断服务、体外诊断产品和健康体检,其中诊断服务业务是公司收入和净利润的主要来源,2015年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8.1%。


“产品+服务”模式,快速异地扩张。公司2001年制定“产品+服务”的商业模式,积极拓展与各地医疗服务机构的合作,通过建立长期产品代理合作关系,将诊断检测服务输出到医院。这种诊断服务业务与代理业务共享渠道的模式,不仅降低了营销成本,还有很强的异地复制扩张的能力。目前已在各地拥有独立实验室共计21 家,完成全国18 省份覆盖。

收购博圣生物,进军产前筛查市场。凭借强大的渠道优势和检验技术优势,公司于2015年1月通过收购产前筛查领域优质标的博圣生物,进军产前筛查市场。博圣生物专注于为中国出生缺陷干预领域提供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其服务包括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等,已与全国200余家筛查与遗传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累计服务人群达1亿。
我们认为,迪安诊断收购博圣生物实现了产前筛查行业的强强联合,经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战略规划,迪安诊断的竞争力将大幅增强。此次收购将有两点协同效应:
1)      渠道协同效应。公司通过“产品+服务”的模式快速实现了异地扩张,这也为公司筛查业务的拓展打下了医院关系基础和销售网络基础。与此同时,迪安诊断的客户主要为二级医院,而博圣生物的合作对象主要是三级医疗机构,两者合作可以使客户资源得到互补。
2)      业务协同效应。迪安着力构建检测生态圈,包括上游研发生产,下游检测体检。收购博圣生物使迪安诊断的业务布局更加完整,而迪安诊断也能为博圣生物开展产前筛查业务提供技术等支持,两者在业务上也具有协同效应。 

未来展望:百亿蓝海可期,成本、渠道为王

目前,无创产前筛查市场渗透率只有约3%,未来的提升空间还很大。粗略估计,按照每年新生胎儿1600万例左右,单次检测费用2500元左右,按照目前的渗透率,市场容量约为56亿元。而二胎全面放开后,预计每年新生儿数量为1900万例,市场扩容至102亿元,2015-2020年的CAGR可达38%左右。


由于行业目前在成长初期,市场的格局还尚未确定。目前市场的参与者有华大基因、贝瑞和康、安诺优达等,而主要的参与模式是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由医院抽取孕妇血液后送到华大基因等检验机构进行基因检测,这些第三方检验机构则出具检测报告,结果再返回到医院进行诊断。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医学检验所能与医院优势互补,扬长避短。

第三方医学检验所。检验所检测技术水平高,擅长技术平台的建设,通过与医院合作可以更关注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医疗机构。医生具备良好的临床风险意识与整体意识,拥有丰富的与病人接触的经验,通过将检验外包能够更专注于提高医学诊疗服务的质量。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对于提供NIPT检测服务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来说如何与医疗机构建立业务联系是公司是否能发展壮大的关键。我们认为,具有成本优势和渠道控制的企业将具有强的竞争力。
成本优势。目前全国各地已陆续对NIPT进行标价,江苏物价局对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标价为2210元/次,四川和广东分别为2400元/次和1705元/次。在医疗机构收入端的价格被控制后,检测成本低、能够提供更低服务价格的第三方检测机构会更容易得到医疗机构的青睐。
渠道控制。无创产前筛查是基因测序技术在产前筛查领域的应用,目前在技术上已无明显技术壁垒,提供的检测服务差异性相对较小,因此渠道的扩展和维护就显得格外重要。强大的医院渠道是NIPT检测机构得以拓展业务、获得收入增长的核心要素。

特别声明 

本资料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资料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相关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